测试用到的工具
测试时的厨房温度30.1-30.9°C
关于姜的选择,看步骤11。这个视频里使用了小黄姜,其姜皮往往隐藏着泥垢,因此我习惯削皮后研磨。磨姜可能是做这道甜点中最烦人的一道工序。总的来说,小黄姜的手感比老姜干一些,所以研磨需要些力气。如果研磨的量多,你的手会感觉到辣气横秋,介意的戴个乳胶手套。将磨碎的姜放入过滤袋中,搁置一边。
之后称取250克鲜牛奶。强调一下是鲜牛奶!我使用优诺5.0,实验证明它是我制作姜撞奶的首选牛奶(看步骤8&9)。将糖加入牛奶,搅拌到完全溶解,然后开小火加热牛奶。
同时烧开一壶水,然后边将沸水倒入制作姜撞奶的碗中,边计时15秒,把水倒掉,然后立即用厨房纸巾将碗擦干。这时碗的温度接近60°C。60°C是生姜蛋白酶的最有效温度,生姜蛋白酶是一种负责将牛奶蛋白水解并因此凝固牛奶的酶。 但是,这个方法只适合厨房平均温度和我一样高的情况。如果不是,可以尝试这个方法 - 将一壶水加热至70°C,倒一些到一个有保温作用的大碗中,放入姜撞奶的碗,并在其中加满相同温度的水。等待约1分钟,然后倒掉水,用厨房纸巾擦干。最终温度也接近60°C。冬天可能需要重复几次。
这时立即在碗中挤入25克的姜汁。大约在同一时间,牛奶的温度恰好达到70°C,离火。迅速搅拌姜汁,然后小心地从近处慢慢拉高到距离约15厘米高的位置倒入牛奶。这就做完了。将其放在原地静置10-20分钟 - 从机理来说凝结相当快,但我永远一不留神就放置了这么长时间。
这是18分钟后的样子。传统印象里,如果勺子牢牢地浮在上面就表示成功,但其实这并不是关键指标。关键是要挖进姜撞奶中观察其质地,特别是如果你挖出中心部分,仍能保持一个凹痕,对我来说,那才是成功的姜撞奶。
现在来讲讲牛奶。常温牛奶,在所有经过测试的品牌中,不论蛋白质和钙含量有多高,结果都不理想。它们都只做出了稀汤状或很薄的姜撞奶。我甚至尝试将其中几碗蒸了15分钟来挽救。最终成品可以承受勺子重量,但在质地上只有轻微改善,远远不能称之为姜撞奶,我觉得称它们饮料更贴切,因为最终都是用吸管喝掉的。
另一方面,鲜牛奶也并不全都一样。根据科学研究,蛋白质和钙含量被证明是影响牛奶蛋白凝固的两个向量,而我的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点。 视频中的两种牛奶都推荐:都属于高钙高蛋白,不同的是脂肪含量,用它们制作出的姜撞奶有各自的优点。从口感来说,推荐优诺4.0+;每日鲜语的这款很有特点,下一个食谱里再来讲。但如果你想要你的姜撞奶更上一个层次,而且价格不是问题,使用优诺5.0。你会在质地和口感上感觉到明显的差异。
那为什么是70°C呢?研究结果在牛奶蛋白凝固的最佳温度上存在不同结论,有些说是63°C,有些说是70°C。此外,各色厨房食谱中也有一些迷思。我测试过60°C、63°C、65°C、70°、75°C、80°C、85°C,另外还尝试了先加热后冷却的几个温度。 在这个并排测试里(65°,70°,75°C,80°C),当制作完立即食用时,这4碗肉眼看起来以及口味都非常相似,说明温热吃这些温度都可行。 但有趣的是,冷藏后差异就出来了 —— 70°C的牛奶在浓郁的质地、奶滑的味道和口感方面最平衡。65°C的口感有些水,75°C的好一些但明显不及70°C;但必须指出的是,80°C的这碗很有趣,我没加热碗用的室温但它的质地竟然最厚实的,然而口感明显比不过70°C的奶滑细腻。
在实验中测试了两种类型的姜。左边为“老姜”,右边为“小黄姜”。从化学反应角度讲,两种用于制作姜撞奶都可行,但我建议你区别使用。 经典的老姜会让姜撞奶在几个小时后就产生明显的苦涩味。小黄姜的姜味更浓,用它制作的姜撞奶即使放冰箱里几天也不会产生苦味,但是价格比老姜贵。因此,如果你喜欢吃刚制作完毕有些温热的姜撞奶,可选择任意一种姜,但如果你喜欢吃冷藏的,尤其是夏天,就使用小黄姜。
生姜蛋白酶在30°C的环境下经过20分钟后只剩一半的功力,但我的测试表明这并不准确,因为在我的厨房环境里,一个小时后的姜汁仍然效果良好。另外有研究显示生姜蛋白酶在5°C的环境可存活2天,这个我没测试因为冰箱的温度不好控制,所以我这样保存多余的姜汁 —— 挤入一些新鲜柠檬汁,每25克姜汁加入约1.3克柠檬汁,密封盖子,然后冰箱储存。视频中这个姜汁已经存放了3天,仍然可以很好地凝结牛奶。
至于已挤完的姜末,别丢,连同过滤袋一起放入杯子中,加入一些热水,浸泡几分钟,沥干后在热姜水里加入一些红糖 —— 你就做成了一杯红糖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