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料A 面皮中所有材料混合,用筷子搅成絮状,上手揉搓成团。盖上盖子或保鲜膜醒面10分钟左右,揉搓至光滑,再次重复醒面+揉面的动作。(醒面是为了让面团中的水分和面粉充分融合,更好形成面筋,而且每次醒面后,面团都会变得更加柔软,更加容易形成光滑的表面) * 粑粑说,好的面团应遵循三光原则:面光、盆光、手光; ** 粑粑又说,饺子面要揉的稍微软一点,这样麻麻擀皮的时候不费劲; *** 麻麻说,你知道你和的面有多软么,没个二三十年的擀皮经验hold不住这黏糊糊的软面团! **** 粑粑又双叒叕说,饺子面里加鸡蛋,面皮更加Q弹,可以擀的更薄,冷了之后都不会粘、不会破,我家宝贝女儿最喜欢这种了。 ***** 宝贝女儿说,是是是,但没有麒麟臂真的搞不定全蛋的面团,我自己弄就加一个蛋意思意思吧。
①打肉馅:将原料B 肉馅中所有材料放入搅拌机打碎,细腻程度根据各人偏好,我喜欢稍微保留一点颗粒(大块的肉可以提前切成小块再放入搅拌机) ②调制料水:将原料C 肉馅料水中所有原料烧开,放凉备用。 ③调制肉馅:料水分三次倒入肉馅,每次倒入后,用筷子沿顺着同一方向迅速搅拌,使肉馅与料水充分融合。调好的肉馅手感劲道,表面有一点点起胶的感觉,可以直接做生煎、肉龙,也可以与蔬菜混合后用来做饺子、包子、馅饼。 (待定:这次在包制过程中感觉肉馅不是很稀,再多加一点水应该也能包的住,下次试着多打一点水,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
①白菜切成0.5cm见方的小块,5g盐,拌匀后腌制10分钟以上,杀去白菜中水分。 ②挤干白菜水分,与肉馅混合后加入15克芝麻油,充分拌匀,馅料就完工了。(芝麻油在增香的同时还可以锁住馅料水分,不喜欢芝麻油味道的可以用其他油脂代替)
①面团搓成直径2cm左右的长条,分成9克左右的面剂子。用尽一切祖传的、自创的手法,弄成圆形的面片。面片中卷上馅料,捏紧。捏成什么形状不重要,口封结实了,煮的时候不破就ok,当然如果做蒸饺就当我没说。 ②水开下饺子,煮沸后浇入凉水,连续三次,煮至饺子全部浮上来就可以出锅了,新鲜的饺子大约三分钟左右,冷冻的时间要再长一点。 * 关于煮饺子的时候要不要盖锅盖这个问题,奶奶说,开盖煮皮,盖盖煮馅。细想一下其中的逻辑可能是,开盖的时候水蒸气容易散出,饺子皮容易被烫熟,盖盖的时候热量相对多的焖在锅里,热气促使馅心成熟。
每家的饺子都有自己独有的味道,也承载着各自的记忆。 奶奶的饺子是羊肉大葱味的,小时候,每年除夕夜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大人们负责包饺子,哥哥负责用石臼把生蒜捣成细腻的蒜泥,怎样在捣蒜的时候既不发出噪音、又不把蒜沫溅出石臼、还能迅速捣的绵密,是哥哥的独门绝技,捣好的蒜泥放在小碗里,加点盐去辛辣、加点芝麻油封住香味,开饭的时候大家各自将蒜泥、醋和油泼辣子调配在自己的碗中。迅速吃完饺子,趁热把煮饺子的汤水冲入碗中,半熟的蒜香、酸爽的醋汁混合着一点点面汤的香气,这就是奶奶说的原汤化原食,这也是小时候独有的幸福回忆。 长大一点点后,饺子的记忆变成了羊肉洋葱木耳馅的,中午放学,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粑粑麻麻也能手脚麻利的配合弄出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早晨上班前,麻麻负责调肉馅、粑粑负责揉面团,中午,妈咪飞速擀皮,几秒一个,爸比一下捏一个饺子,流水线生产,两人速度完美契合,我则是在旁边负责留着口水往醋里加老干妈的馋猫。 后来,离开家乡,饺子和火锅成了乡愁的寄托。通常,我是那个矮子里面拔将军被推举出来擀皮的家伙,一个人擀皮,一群人笨拙的捏制,煮一锅,吃一锅,吃了继续做,热热闹闹的几个小时慰藉了肠胃、温暖了记忆。那时候的饺子大多是猪肉芹菜馅的,因为那是负责拌馅的山东小哥哥的最爱。 成家后,饺子变成了韭菜鸡蛋、鸡蛋粉条等配合着浓重花生油的素馅,形状也变成了梯形,浸泡在少许的饺子汤中,也许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从那时候起,很多年都不大爱吃饺子了。再后来,湾仔码头、船歌和必品阁,猪肉白菜、泡菜猪肉、鲅鱼、墨鱼、黄花鱼轮番慰藉我的身心。偶尔的,出锅的蒸汽会让记忆飘移到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的画面,幸福也许就是这样,两个人一起认认真真的吃饭,几十年如一日形成家独有的味道,如果这个味道还能被传承,那就更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