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麵」 麵粉要預留出吸收化酵母的水的麵粉,2湯匙。因為化酵母水1湯匙水,按水粉比0.6,需要25g麵粉,就假裝是2湯匙吧。 配料表中,麵粉和水寫成了兩部分。 和麵完成標誌:盆光面光手光。
「餳面、化酵母」 我們看“銘虎老媽”博主麵筋的製作(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0491705/),餳面30分鐘。或者餳面20分鐘[1],可以每隔10分鐘查看麵糰的筋性,拉長看看。 麵包餳面完成,可以看到手套膜基本長成[4]。 餳面期間,化酵母,酵母一般10分鐘內激活。酵母激活後,《麵包學》說,30分鐘內使用。所以,餳面定時30分鐘。 (我今天新買乾酵母,加了等量的糖,激活狀態如圖。我第一次見識到酵母的洪荒之力。我過去可能一直在使用過期的酵母。)
「第一次揉麵」 加酵母。 酵母水直接倒在麵糰上,很難揉進麵糰中,滑溜溜,很不體面。 所以酵母水要單獨加乾麵粉。酵母水倒入乾麵粉中,攪勻。酵母麵糰再揉進主麵糰。 (註:預留乾麵粉這件事在加黃油中,最為明智,不預留乾麵粉的話,油膩膩的,看不到揉進去的希望,我有一次揉黃油,花了1小時,從此害怕了,幾年不做吐司。其實揉麵有技巧,就是一下一下慢慢揉[1],揉進去黃油可能5分鐘。我那次怎麼弄了1小時的?)
「第一次發酵」 加蓋靜置。等體積膨脹到兩倍大。常溫下約70分鐘。 麵糰全程要加蓋,不加蓋就會表皮變硬。 (我做饅頭用烤箱38度30分鐘發酵,但今天不管用,我想是因為我過去做饅頭一開始就加酵母,又餳面20分鐘,又揉麵20分鐘,酵母的生命週期第一個活躍高峰結束可能就是約70分鐘,故而烤箱發酵時間短,白費電了。 《麵包學》中第一次發酵是27度90分鐘。第二次發酵38度。 比如小高姐的白麵包[1],第一次發酵20分鐘,因為一開始就放酵母。)
「第二次揉麵」 麵糰聞聞看,如果有酸味,表示過度發酵了,要加鹼,鹼面或者小蘇打。小蘇打用大拇指和食指取一捏(可能200g麵粉0.02g小蘇打)。第二次揉麵的目的還有排氣、整形。 麵筋很容易揉斷,揉個20下,排氣了就停。 這麵糰壓還是會有點粘板。雙手拍餅似的拍成矩形長條,捲起來,放入模具盒中。
「第二次發酵」 常溫75分鐘,烤箱38度30分鐘(不行再加10分鐘)。 饅頭發酵到1.5倍大。吐司麵包發酵到模具八九分滿。加熱過程還會繼續膨脹。 (我今天38度30分鐘也沒見膨脹多少,失敗了,後悔浪費電了,早知道就像饅頭只發酵10分鐘。但烤的過程體積膨脹得多。)
「烤」 饅頭冷水上蒸,水開後20分鐘,蒸好後燜5分鐘,為了平穩冷卻,免得驟冷饅頭回縮。 吐司麵包180度,下層,模具加蓋,不預熱,20分鐘,可以直接拿出來。 成功,但沒有鹽,不上色,看上去是饅頭的樣子。 在這個基礎上,我以後慢慢做標準的吐司、變化的吐司。 這個容器900ml。 記於2023-8-4
【麵包酵母和酒麴酵母】 2023.8.9 週三,六月廿三,立秋2日 我想知道麵包酵母和酒麴酵母是厭氧酵母還是喜氧酵母,還是需要空氣中的什麼成分。 麵包密封保存一週,就長白花(黴菌),有酒味(麵包酵母產生酒精的能力增強)。 麵包敞開放著一週,仍然好好的。 所以,酒麴酵母厭氧、麵包酵母喜氧。麵包裏只有麵包酵母,為什麼它們變成了酒麴酵母? 麵包酵母可以用水和麵粉培養,麵包密封久置,產生酒麴酵母,是不是? 小時候奶奶做醪糟,用一塊濕布蓋,沒有完全密閉,但家裏釀酒需要密閉,換句話說,當酒麴酵母量大,有空氣也不影響它們起作用。確實,博主們做醪糟,都用密封罐。
《麵粉 水 鹽 酵母》白麵包配方中的材料有白麵粉、水、細海鹽、快速酵母粉。 《麵包學》吐司麵包材料有高筋粉、鮮酵母、食鹽、砂糖、脫脂奶粉、油脂、水。 2023.8.8 週二,六月廿二,立秋 「麵包酵母增殖的最佳環境是溫度28-32度,pH4.0-5.0。而麵包麵糰發酵時,溫度範圍在24-35℃,pH在5.0-5.8。」(《麵包學》P27) 酵母有兩種活動:增殖、麵糰發酵。我用烤箱38度30分鐘做第一次發酵,看起來是不對的,38度是酵母增殖的最高上限。我用38℃發酵,表示我不支持酵母增殖活動。 不過這本書說酵母的培養,經過12-16小時,酵母會增殖7-8倍。這說明短短1小時的麵糰發酵時間,我們主要使用酵母的麵糰發酵功能,而非增殖。所以我也能做成功。 Anyway,第一次發酵用常溫發酵,理論上酵母增殖是可能的,這樣最對。 我感覺有的博主做饅頭放在冰箱冷藏發酵1晚上;且書中第一次發酵溫度27度,第二次發酵溫度38度;我用40度發酵比38度更容易發酵過頭,所以關於酵母增殖、發酵的溫度範圍書中所言可能不對。 我還有一個疑惑,書中說麵包酵母和清酒酵母、啤酒酵母、紅酒酵母都屬於出芽酵母。麵包的發酵是有氧發酵,我們不用密封,但酒的發酵是需要密封的,同時,醪糟的發酵又不需要密封。酵母菌發酵是有氧發酵還是無氧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