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PP打开 

【100克液体含水量换算】 牛奶/椰浆=90%水 蛋清=88%水 酸奶=80%水 全蛋液=75%水 蛋黄/淡奶油=50%水 炼乳=30%水 蜂蜜=20%水 【面团含水量算法】 液体量/面粉量*液体含水量百分比 例:水100/面粉200=0.5 全蛋液30/面粉200=0.15 0.5+(0.15*0.75)=61.25%

【水合(12h内)】 面团水量:在65%—70%比较合适 除黄油、盐、酵母外,其余搅拌成团,密封冷藏30min-12h内 (冬天室温12h;夏天冷藏12h) 出缸面温:夏天控制在25℃,冬天则控制在27℃比较好

手揉:控制在50min以内 面包机揉面:冬天最好不要超过40min;夏天尽量开盖揉,并缩短时间 ①揉太久面团会断筋,变成死面黏软不堪 ②揉太久面团会因为摩擦生热让酵母提前发酵,尤其是夏天,面团就会变酸 【面团黏手】 〖原因〗 ① 搅拌不足,没有生成足够面筋。 ② 面温太高。(揉好的面温不能超过28°,开空调/戴手套揉/提前水合;揉面前冷冻半小时,揉面中途时刻测温,温度升高了,马上冷冻降温,超过24°就冷冻,压扁冷冻15min,再继续揉) ③ 配方含水量偏高,或者使用的面粉吸水性偏弱。 ④ 面粉中受损淀粉含量过高,会导致面粉吸水量大、面筋弱,容易断裂、面团黏手。 ⑤ 配方中如果有黑麦粉(含有戊聚糖)会让面团黏手。 ⑥ 水(蒸馏水等软水)的硬度太低。 〖解决方法〗 ① 充足搅拌。 ② 控制面温。 ③ 控制水量,预留10%后加水。 ④ 用适量手粉/油/水防黏。 〖影响〗 ① 面团发黏,说明面团状态不对。 ② 黏手操作实在不方便! ③ 粘连太多的话,会损伤面筋。 ④ 面团无法顺利成型、膨胀。 【出缸面温调节】 冬天-提高出缸温度 ①调高室温(开空调) ②将材料(粉末)恢复至室温 ③若用手揉和,可温暖双手 ④若使用机器,则加热搅拌缸 夏天-降低出缸温度 ①降低室内温度 ②将粉末放入冰箱降温 ③若用手揉和,手冰一下 ④若使用机器,在打面缸的外壁敷上冰毛巾,给缸壁做物理降温

【首次发酵(约1h)】26-28° 至面团1-1.5倍大小 {冬天:放入蒸锅少量水小火加热30s盖盖子1.5h,每30min小火加热一次,锅内温度保持26-28C,1h后建议取出面团翻面一次继续发酵30min} {夏天:室温,表面喷水盖保鲜膜30-40min} (判断面团状态,可以在面团中心戳一个洞,①发酵好:洞口保持稳定,基本不回弹,不塌陷,没有严重的酒味,就是发酵刚好 ②发酵不足:洞口立刻缩拢,回弹快,需要继续发酵 ③发酵过度:戳洞后面团泄气、塌陷,基本就不能用了

【中间醒发(约15min)】室温松弛 严格来说不算发酵,一发过后需要对面团整型,制作成你喜欢的形状。发酵好的面团弹性非常足,不易整型。用手轻压面团排气,放置15-2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面团的弹性,增加延展性。以能擀平、基本不回缩为基准。

【整型(30-45min)】 接口位置,必须捏紧

【二次发酵(约40min)】30-35 ℃ 面包整型好,放在烤盘上就可以进行入炉前的二次发酵了。由于整型过程实际上是排气的过程,二发也是尤为必要的步骤,否则烘烤时就会涨势不足,无法变成一块松软可口的面包,可能变成一块死面疙瘩。 二发对湿度也有要求,一般在发酵箱最好,自动调节湿度(85%)。如果没有就在有发酵功能的烤箱放一杯40度热水同时发酵。如果都没有就在加热后的微波炉或者电饭煲放热水发酵,效果也不错。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不能太高,高于38度酵母就被烫死了,没有发酵箱的要自己掌握温度,32度左右为宜。 待面团恢复整型后的1.5-2倍,状态判断跟一发结束一致时,就可以烘烤了。 ⚠️⚠️造型膨胀崩开:液体不够,面干,造成粘合不好(增加水量);揉面不到位

【烘烤】 160°预热,刷牛奶/蛋液/黄油,中层 15-20min(最后5min上色,可盖锡纸)

【出炉】 内部温度保持在95°以上即为熟透

【隔天加热食用】 3种冷冻面包:吐司片、欧包片、肉桂卷为例子,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1. 复烤法:如果家里有烤箱,冷冻室直接取出面包后,在表面喷点水,直接放入烤箱,不用预热,温度调至150℃烤5-8分钟,就能吃到松软的面包了。这个方法适合小面包或者切片面包。如果是比较厚的的面包,可以用喷水的油纸包裹好,再放入烤箱复烤。 2. 复蒸法:如果你问,可以放进锅里隔水蒸一下吗?这也不失为一种让面包恢复新鲜状态的好方法哦。特别适合硬欧包、贝果。同样的,面包不用解冻,直接放入蒸屉,根据面包的大小厚度,直接蒸3-8分钟不等,就能吃到软软的不上火的面包。 3. 自然解冻法:如果不赶时间,从冷冻室取出面包后,自然解冻到室温就可以开吃了。通常是提前一夜解冻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