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下厨房用户@kakeru

不要觉得我也要走「色彩心理学」路线了…我只是深深地感到:在这个社交工具多如牛毛的年代,做过吃货也不好混呐。你以为你会做几道菜就叫会做饭?你以为你人均吃上500就吃出性感?你以为你不吃中餐就脱离了屌丝阶层?

根。本。就。不。是。这。样。

除非你完全没有社交需求,否则,你吃得怎么样,归根到底决定于你拍吃的拍得怎么样。噢,你不会以为下载了美图秀秀就叫做会拍吃吧?作为爱拍吃的亚洲人,不说人人都要做「拍美食家」吧这毕竟不现实,但是当你拿起 iPhone ,拿起 S4 , 拿起小米(难为你们发烧用户了,小米镜头对焦是难了点儿)的时候,难道不想,稍微,让自己吃得好点,让别人觉得你吃得好点吗?!反正我想。

以下是经反复研究我在 Instagram 上关注的人所拍的食物照片后总结得出的:吃很重要的美食摄影术(一百个注意: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专业摄影师,他们只是觉得拍吃很重要而已!)

1. 能俯视,就不要仰视


(By @monchouchou )

做人如此,拍吃更应如此。如果时间、条件和光线均允许,你基本上就处于拍吃的最佳时间了。通常能拍出这样的照片都是在家的时候。你可以旁若无人,举起手机,想拍就拍。还等什么?凹好饭菜杯匙的角度,站到椅子上,拍下今天的饭吧。


(By @monchouchou ) 

最保险的美食摄影术,是把食物全部填充到一幅照片里,给人一种很圆满的感觉,不容易出错。但遇上在家吃饭,留给你思考和试验的时间就很多了,你应该尽可能多尝试几种可能性。例如,有时候留白制造出来的氛围也不错。

2. 整色整水

「整色整水」是一句广东话俗语,有点故弄玄虚的意思。但是在拍食物这件事情上,不整点颜色算什么事呢?


(By @worldmatt )

肋排曾经被某本美国生活类杂志评为最难拍好看的食物之一。可是 @worldmatt 拍的这张一点都不难看。为什么呢?因为有旁边的玉米。你可以试验一下。如果你只是拍一盘肋排,很可能就拍成了糊作一团、观感类似排泄物的东西;因为相机觉得它只要处理这一砣东西的颜色就可以了。

我不太能说清楚相机镜头捕光原理,总之,如果不想镜头里只认得一种颜色,就要懂得配色、往镜头里塞入更多颜色。智能拍照时代,只要你知道怎么平衡你眼前的颜色,你的镜头也很少让你失望。配色的原则,最保险的做法是同色系搭配。光线不足时这张图里如果搭配的是芝麻菜或者奶油菠菜,很可能又要悲剧了。

当然,配色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有可能让色彩出现惊喜。上面这张「红黄丛中一点绿」构图的照片作者是鄙人…自觉这种程度的色彩冲撞尚可接受。

3. Eat is a three-letter word


(By @utopiano )


(By @dawnkperry )

我们经常喜欢在比较有情调的地方进餐,但有情调的一个麻烦之处,是灯光昏暗、无法炫耀。不要着急亲,请静下心来想想,归根到底,吃饭是一连串动作,它是有动感的。灯光昏暗,无法给食物拍大头照或者侧脸照?试试展现一下眼前的食桌情景吧。

以上两张照片是不错的例子。@utopiano 的照片生动地刻画了本人在拍照的同时,对方也在拍照(握爪!今夜大家都是爱拍照的亚洲人!)。而 @dawnkperry 的照片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次聚餐的情景(看上去是家宴)。捕捉情景的好处显而易见。即使拍虚了,你也大可以告诉别人:吃饭是一件有动感的事!

4. 月有时缺,有时圆


(By @bonappetitmag )

照片拍摄于曾经获得2011年哥本哈根最佳新餐馆的 Restaurant Relae 。有没有注意到?这张照片里有两道圆,一道是不完整的(盘子),一道是完整的(叉烧下面的酱汁)。能禅意成这样,只能说已跪。举这张照片的例子是想说明,拍圆盘子不拍全,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趋势。尽管模仿去吧。

5. 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这张又是鄙人拍的不好意思…

战场如酒楼啊亲。卡帕老师很早就说了,拍照要凑上去拍。拍食物的局部是一种微妙的摄影术。局部一方面能放大很多细节(譬如这小笼包里流淌着的汤汁──没看见?明明有啊!),同时能掩盖很多不值一提的事实──例如这酒楼其实很吵很闹布置很乱(不信你去翻豆瓣上文艺女青年们的照片)。

6. 事前,事后

好啦这是最后一张我拍的了… 


(By @alxgrossmn )

最后考虑一个问题吧。你认为吃饭拍照最重要的瞬间是哪个呢?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菜端上桌那一刻吧,看看微博就知道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拍点肉还没熟的样子,也可以拍点螃蟹被肢解的样子,告诉他们:什么叫做有!思!想!

7. 输什么不能输装备

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不买 VSCO CAM 全套滤镜就算了,口袋里至少装个 Hipstamatic 的 Foodie 滤镜组才好上街吧?否则怎么对得住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亲。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