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婷子不是亭子啊啦

下厨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一种食材有无限种可能。) 

 


 

@婷子不是亭子啊啦 (下称“婷子”) 是个典型的潮汕姑娘,聪明能干,爱吃、会吃,还拥有一手令人艳羡的好厨艺。

 

从小到大,她一直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除去偶尔的旅行,很少离开家。下厨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和世界沟通的方式。在厨房里,她铭刻了亲情、收获了友情、也开创了事业。这样被美食牵着鼻子走,感觉也还不赖。

 

 

 

相信大多数人都曾为写日记而烦恼过。刚上小学一年级,婷子的妈妈就开始让婷子学写日记。日记写什么呢?那就从厨房开始吧。就这样,婷子被妈妈领进了厨房。

 

△ 香葱煎鹦哥鱼

 

每天放学,婷子会跟着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后也守在厨房里,看妈妈如何将普通食材变成香喷喷的菜肴。

 

吃过饭,日记的素材也就有了。买菜见闻、食材处理、烹饪过程、饭菜味道,都被一一记录了下来。婷子笑道,“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最开始记录菜谱的经历吧,哈哈。”

 

△ 鲜菇炒肉片

 

下厨这事,多少需要一些天赋。前后不过一周时间,婷子便在妈妈手把手地带领下,学会了自己独立做饭、炒菜。对于爱吃的婷子而言,下厨是每天放学后最期待的事。

 

潮汕人的饮食观里,藏着“平淡是真”的朴素追求。味,要本味,清淡得来却不失鲜美。这在婷子家的餐桌上,可见一斑。

肠粉、粿条汤、米粉汤、豆浆油条……潮州人的早餐选择不一,但最爱的,却是一碗白粥。

 

△ 潮州肠粉

 

米粒煮到软烂分明,粥水胶稠又不失清澈,米香浓郁,热气腾腾。

 

而不同于白粥的简单,配粥的杂咸小菜却是丰富得很:炸过的咸鱼,新鲜的鱼饭,咖喱豆干,橄榄糁,腌青瓜苗、腌虾姑、咸蛋、炸花生、腌螃蟹……每天都可以有不同的花样,如此排列组合,也难怪潮汕人能把白粥吃得那样有味。

 

△ 蒜头酥

 

一碗白粥尚且如此讲究,正餐菜肴更不用说。什么菜该蘸什么酱,什么食材搭配什么调料,一点都含糊不得。有时候一桌子四五个菜,不同蘸料就有五六碟。

 

鸡肉要配普宁豆酱,肉丸要配咸口辣酱,鱼要配酱油,海鲜要配麻油豆瓣酱或者辣椒芹菜酱油,螃蟹要配淋过热油的葱姜末酱油,炸物要配橘油……这些搭配成为了一代代潮汕人借由舌尖传下来的饮食哲学。

 

△ 潮州肉丸面汤

 

无论家人多忙,都会坚持料理好三餐。一道蔬菜,一条鱼,一盘肉,一煲汤,是婷子家餐桌上的标配。对于婷子而言,食物是生活的记录,认真对待三餐是生活的仪式感,也是对于家最温暖的记忆。

 

“现在回忆起小时候,很多事都不记得了,可是妈妈的葱段焖鱼,爸爸的韭菜炒滑虾还有外公的清蒸鱼,每一盘喜欢的菜端上桌油润泛光的样子,扑鼻的香气,热腾腾冒着的白烟,我都还记得。虽说在当时来说只是每日三餐里最普通的一道菜,却是家庭记忆里最温暖的小确幸。”

 

△ 清蒸鱼

 

 

根据吸引力法则,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什么。婷子和下厨房的相遇,就带着冥冥中的注定。

 

从小濡染在潮州菜家常中的婷子,因某道菜而接触到下厨房,被天南地北的各色菜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个时候还不懂上传作品跟收藏,每晚睡不着的时候就打开下厨房网站一个菜谱一个菜谱地看,越看越兴奋,越看越睡不着,睁着眼睛盼着天亮可以早点起来尝试刚刚看过的菜谱,当时那份发现新菜谱的惊喜,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慢慢地,婷子学会了娴熟地料理各种面食,也开始进入烘焙大坑,跟做作品日益丰富起来。

 

△ 广式月饼

 

不过早期时候,下厨房里浓油赤酱、香辣惹味的各路菜系很多,潮州菜却极少。因此,在尝试过无数个菜谱并成功后,婷子也忍不住了,她开始写菜谱,记录下潮州人的家常,记录下长辈们的味道,也记录下旅途中的复刻。

 

潮州沿海,鲜货很多,婷子的菜谱也大多跟鱼虾蟹贝相关。尤其是吃鱼,婷子很有心得。“一些地方做鱼会用各种重口味的调料去压鱼腥味,鱼本身的鲜味已经吃不太出来了。”

 

△ 葱爆巴沙鱼

 

鱼饭是潮州人特有的做法,在婷子看来,它最具新鲜本味。鱼饭不是饭,而是将顺着潮涨网获的海鱼水煮,无需盐油,最大限度地保留住鱼肉的鲜甜,是潮州人的家常小食,佐饭下酒都很搭。

 

家常做鱼的方式还有很多,但无论清蒸、焖葱、酱油水煮或者是豆酱水煮,都以突出鱼肉本身的鲜味为要义。

 

△ 鱼饭

 

传作品、写菜谱、留言点赞间,婷子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厨友。她们一起隔空约饭,相互投食。食物从最初的记录下味道,也沾染了友谊的香甜。


“蜜豆玛德琳”就是婷子为厨友@绿和聂茎麦(简称圆圆)投食而专门试出来的方子,也是她最满意的烘焙作品。圆圆不喜欢奶味重的甜点,于是婷子以焦糖酱为基底,加入蜜豆丰富口感层次,做出了这款蜜豆玛德琳,蓬松柔软,香而不噎。收到特制投喂的圆圆喜欢得不行,还在评论里留下了“我妈说你一定要开店”的五星好评。

 

△ 蜜豆玛德琳

 

从厨友到朋友再到闺蜜,是一个相互陪伴、惺惺相惜、自然而然的过程。有过以为遇到骗子的忐忑,也有过一见如故的破次元面基,还有一起做饭、一起跨年、一起旅行、一起见证彼此重大人生时刻的种种故事。

 

就像婷子说的:“我们隔着山川与湖泊,却囿于厨房与爱,网络和现实早已没有了隔阂。”

 

△ 2018年婷子和厨友们在杭州灵隐寺跨年 摄影by RoryZ

 

 

自大学毕业以后,婷子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出门旅行。对于吃货婷子而言,旅行的意义在于尝遍街头巷尾的特色美食,遇到喜欢的再回家复刻出来。像是去了北京后,婷子就迷上了豌豆黄、卤煮火烧、炸灌肠,回家后挨个尝试,最后都一一还原了。

△ 日式炸虾丼

 

其中最特别的一次旅行,是2017年秋天,婷子去了河北北边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其实那是一次“马铃薯菜谱征集活动”的领奖之旅,它毫无预兆地改变了婷子的生活轨迹。

 

在那座与潮州有着30度温差的城市里,婷子参观了现代化的食品原材料生产的工厂,遇到了许多从事农产品和食品相关产业的人。“听着他们讲的工作日常,看着无人车间里一个个土豆从裹着泥土一步步到变成包装好的土豆淀粉,才发现原来食材原料本身是如此有趣!”

 

△ 围场的蓝天至今还存在婷子的手机里

 

从围场回来后,婷子开始购买不同的食材,尝试不同的品牌,她沉迷于探究各种食材工具的特性与差异。渐渐地,网购和本地烘焙店都无法满足她的要求。“要是有一家烘焙食材店我要的东西都有,那该多好呀~”的想法自从出现在脑海中,便一发不可收拾。说干就干,婷子开始每天骑着小摩托到处绕,寻找合适开店的路段与门面。

 

直到两个月后,婷子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店面。然而租下店面不过一个开始,紧接着漫长的装修、采购接连不断,每天都像在打怪升级一般,很累很累。可是看着空屋子变成梦想地,成就感也把心填得满满当当。

 

装修期间

 

2018年4月,婷子的烘焙食材店开张了。她给小店取名“食遇”,因食而遇,梦想照进现实,爱好成为职业。“食遇”开在古城区,每个周末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婷子和马来西亚的酒店主厨聊着他对椰浆和淡奶的见解;与来自捷克的年轻母子用翻译软件推荐食材;也遇到过连续两周从香港组团来采购模具的阿姨们。

 

△ 豆豉蒜香蒸排骨

 

“食遇”也陪着许多本地顾客,从新手小白成长为烘焙高手。婷子很享受这样与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们一起讨论食材和操作,享受每一次的思想碰撞,享受和客人称为朋友。

 

潮州这个城市依旧步调缓缓,婷子却因为开店变得忙碌起来。三餐偶尔会不能定时,只能外卖度日,但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累也自得其乐。与婷子一起守着“食遇”的,还有两只猫咪。淡季的时候,婷子还会给猫做做猫饭,偶尔也会外出参加展会、洽谈厂商,忙碌着,也充实着。

 

 

可能距离理想的生活还有距离,但我们所热爱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带来惊喜,告诉你生活还有很多种可能,就像同样是青梅,既可以酿成酒,也能腌成酱,还能晒成饼。创造的乐趣和不确定性可真迷人,不是吗?

 

戳这里,或点击文章开头厨友图片,在下厨房关注 @婷子不是亭子啊啦

 

配图由被访者提供,
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