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漂亮的绿植、安全营养的食物、整洁的环境、友善的邻人,这些是不是你梦中家园应该有的样子?那么,如果局长说你所向往的生活,能在一片农村里实现。你愿意去那儿当个农民吗?别误会,这不是啥玄妙的选择题,世界上真有这样一片农村就在遥远的德意志,局长仔细思索之后,觉得很有必要讲与你听。德国有机农村的美丽,如何复制?
“德国联邦农村更新”:新现代田园
一说到农村,我们能想到的画面……可能都是脏兮兮的:
所以当局长知道,长成酱婶儿的也叫“农村”时……
局长忍不住目(xian)露(mu)凶(ji)光(du)。
凭啥人家的农村能整得跟城市似的啊?!
……不对,咱这城市,可能也没人家村儿里干净……
现实的对比太残酷了啊亲人们!局长痛定思痛,揪着身在德国的基友帮着搜罗了一通资料,把这片美得不太科学的地界儿给弄明白了:这是曾获德国联邦农村更新金奖,并参展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欧洲著名生态示范村——Ottenhausen。
细心的观众朋友们发现了,这村儿拿过一个很重要的奖,名字很奇特:德国联邦农村更新。这个啊,是德国政府举办的全国性农村竞赛,起源于二战后的家园重建,后来德国园艺协会将其发展成了农村社区的美化运动。1961年,德国联邦农业部将这一运动升级为竞赛性质,并作为德国农村更新计划的重要部分,延续至今。主题从最初的“我们的农村应更美”,深化成如今的“我们的农村有未来”,德国农村的建设,不再是为了战后政府组织的必要整饬,而是为了德国民众主动选择的,可持续发展。
▲ 平整而适合车辆行驶的路面,规整的绿化带,看起来都是城市的表征,但这只是德国农村“选择”留下的现代化痕迹。
德国农村更新思路的转变,来自咱们政治课上非常熟悉,但现实里至今没搞好的“现代化”进程:1960~1970年代的德国,工商业发展迅猛,农村人力大量外流,农村迅速衰败。为了让人口回流,德国政府系统地推动农村的重建,但原本天然淳朴的农村向钢筋水泥的城市转型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资源损耗,物种流失,因土壤问题而陡生的雨后洪灾,因城市化而造成的交通隐患与恼人的噪音……这样尴尬的局面给了德国政府一记当头棒喝——现代化不应该是为了更方便的生活才推进的吗?那搞出这么多降低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是闹哪样?
发现“现代化”竟然是个简单粗暴的小妖精,德国人不干了,决定找回以前吹奏出田园牧歌的蓝精灵。而Ottenhausen,只是德国联邦农村更新的成果之一,事实上,德国的其他农村,在平衡“现代的便捷性”与“自然的舒适性”上,都做得很好,都是咱们国家城乡发展的极佳借镜。
向德国农村学习,造一艘不沉的诺亚方舟
首先局长要明确一点:回归田园,不代表就得布衣素食锄禾汗滴。自然生态的完整留存,是不需要牺牲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便捷的。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来看经历过“现代化”,曾经几乎与城市别无二致的德国农村,做了怎样的示范:
① 还原绿色环境,改良保水系统
局长身处大北京,水资源短缺,水质差,雨天儿排水不畅,都是典型的城市水问题,相信很能概括全国各大城市的水危机。90年以前,Ottenhausen也和我们的城市一样,用水量每日都在增加,造成地下水位降低,然而本可循环利用的废水和雨水,却受水泥柏油路面与地下混凝土排水沟的阻隔,无法回归土壤,难以积蓄成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源。
德国人果断恢复了自然的水循环机制:以植草地皮、透水砖或自然石取代水泥和柏油,扩大车道缝隙,道路两旁开辟绿带,尽可能增加地面透水性,利用植物的吸水功能续存地下水;村里高出的房屋顶上安装导管,低洼处则划为湿地或滞留地,以导流和保育雨水资源。这样集合了土壤、植物与简单人工的集水和导水系统,比之前更能保养天然的水源,同时也可复育当地的动植物。
▲ 北京考虑考虑这个方法吧,不还给自然原有的“积水潭”,再下雨,又得处处变成“积水潭”……
② 合理配置空间,打造宜居区域
北京的老城区拆了又建,几环路宽了又拓,好好一座天朗气清的文化古城,生生搞得乌烟瘴气,韵味稀薄,局长时常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谁让咱人多,总得腾地儿给人住吧!德国就比咱多一个大优势,那就是地广人稀,但这同时也是个问题——欧洲发达国家早早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减少导致空房增多,如果弃置不用,那么城镇的风貌一定会受影响;可如果继续维护,根据《科技发展政策报导》,旧建筑每年每平方公尺依旧会消耗20~30公升的加热用燃油,还是会造成资源浪费。
念旧的德国人此时点亮了变废为宝技能,进行了大型的除旧布新:对于空置的房屋,政府会根据当地特色,将其改良为可用于发展经济产业的建筑;至于尚有人住的旧房,政府则会每年补助约14亿欧元,用于热隔绝、更换暖气系统及窗户,这样可以减少超过3/4的用油量。——这两条,对人满为患的我国大城市来说,其实也可以作为参考。一边开源一边节流,这样,为了改造空间而付出的预算,也能挣回来了吧?
▲ Medebach小镇是德国第二大鸟类保育区,既农业之后,旅游业也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政府改造出了绿荫流水,鸟儿成趣的度假村,环保赚钱两不误。
③ 采用科技手段,能源自生自足
局长之前写过垃圾回收、再生纸的循环利用,都提到过我国在能源再生方面做得不够细致。德国正好是我国的反面,人家2000年制订了《再生能源法》,对再生能源占比、优先使用权、收购价格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极大地促进了绿能产业的发展。
不过,别以为德国人真这么大公无私纯为环保,这也是在解决就业问题!现在大家都往大城市跑,图啥?不就图一份好工作么?可是我国僧多粥少,还不如学学德国,将人尽量留在当地。再生能源对环保的长远作用,及其终将反馈给人类的居住质量不必多说,更近的好处是能新设一个自带就业岗位的产业,譬如风力发电厂的设置啦,太阳能板的装设啦,生质作物如油菜籽、向日葵的研发啦……吃好住好还有钱拿,人才也像能源一样在地循环,哪儿还需要上其他地方讨饭吃嘛。
▲ Ebbinghof是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第一个再生能源村。它坐拥200公顷森林,以遭雷劈倒或遭虫害而亡的树木作为原料发电。一立方公尺的干木片(水分低于20%)可发650度电,约抵65公升石油功率;一立方公尺的湿木片(水分约占40%)则可发400度电,约抵40公升的石油功率。此外该地还在建设一座生质沼气工厂,用农村“特产”的牲畜粪便发电——浪费是什么?可以发电吗?
▲ Medebach小镇上的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协会展示中心,则依靠太阳能板供电。中国城乡都靠森林或沼气供电不太现实,太阳能板可操作性就强多了。那么问题来了:咱啥时候能把雾霾清干净,好把太阳露出来……
④ 种植有机作物,享用安全食品
既然要复刻现代田园的优质生活,那自然少不了有机农业带来的天然、安全、新鲜、健康的食物。上周局长科普了有机食品真正的价值,后来局长也跟一些农户朋友聊了聊如何在国内推广有机种植,发现无论是农人还是消费者,对有机作物生长的环境是否合格达标,疑虑是最大的。
德国农村在这方面,又给出了教科书一般的范本:
▲ Benroth村的家家户户都有个小菜园,有机农作已是日常。当地的人和牲畜都吃自种的作物,而人和牲畜的粪肥,或者落叶、秸秆等植物堆肥,又可以反过来滋养当地作物;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机、自制的,连市售现成的有机肥料都不需要,整个过程真正做到了自然循环。
▲ Brodowin有德国最大的有机农场。这里的羊一到挤奶时间,就自动围了过来。它们生活在水草充足,空间广阔,采光良好的农舍里,动物福利好,产出的奶制品质量自然也高。这和之前Or Sir介绍的有机养鸡场是一个道理。
▲ Ottenhausen的美女村民在贩售自家种的有机草莓和樱桃——用废弃的旧农舍作为出售有机作物的商店,很好,这很有机。
▲ 许多农村还会频繁地举办有机市集或田园派对,附近城市里的人可以随时来逛。亲眼看到农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也能买得放心。
综上所述,德国农村的“更新”,指的不是更平整宽阔的道路、更高更坚固的建筑、更灯火通明的景观,或者更昂贵珍稀的食材,反而是一种生活理念的革新:用更谦和包容的姿态,与自然共存,与万物共生,与自我共处。
局长相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已被我们刺穿的天幕之下,在这方被我们污透的水土之上,重新建造一艘诺亚方舟,并以此为根,修复并重建我们曾失去的,那与天地、自然、真实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并将这份可贵的联系,世代延续。
本局结案
德国农村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惨烈的对比
但也给了局长一个极其深重的终极启发:
为什么德国的农民能想到这样建设自己的家园
而我们的农民,甚至高大上的城里人,都想不到?
水道规划、空间配置、能源再生、有机农作
每一样都极具技术含量
是因为我们的专业人才不够多吗?
不能吧,我们有近14亿的人口啊
那是因为没有人牵头,带领我们做这些事吗?
这只是一个表面原因吧
更深层的原因,局长认为,还是在于
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
我们正在消耗和摧毁我们的家园
没存可惜的心,就不会有珍惜的行为
从下到上,从民众到政府,都是这样
希望不久的将来,有机星球能变成一个
像德国的Brodowin农村一样的地方
网罗诸如作家Reimar Gilsenbach之类的杰出人物
共同创办高素质自然保育者组织
定期进行批判性的环境、农业等议题会谈
也希望高素质又有心的你
届时还在星球,还看局长的文章,还和我们在一起
Editor | 机情局长
Photo |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