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食果飲且安寢
做过
2020年04月04日
第三卷——社會哲學:
人類一直沒有搞清楚 直到十九世紀哲學家孔德第一次把社會做為一個實體對象來處理:“社會可能是這樣一個線索——叫物理存在 化學存在 生物存在 社會存在” ——社會學第一次誕生直到七十年代社會生物學出現威爾遜的《新的綜合》裡提出:“生物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前提 ”……
《物演通論》提出社會:“是自然結構化進程的繼續及其終末代償形態”——在大尺度上社會是三十八億年生物體外殘化結構的一個結構化序列 尺度再拉大點 它是整個自然結構化進程 一百三十七億年自然結構化進程的繼續及其終末代償形態
————結構:分化過程就是殘化過程 殘化者要相合 這個東西就叫結構 一旦分化 分化者 殘化者立即要發出相應的信息叫感應屬性 有了這種信息互相的感應 它們才能尋求達成依存關係 這個關係就叫結構
————屬境:是屬性耦合依存境遇叫屬境 它含感應屬性耦合和生存性狀耦合……其實也就是存境(比如一個原子怎樣看待分子——它一定覺得分子不是一個實體結構 它祇不過是原子電磁屬性的展現平臺——用從內部屬性的結構 從它的底層觀照 就是它身在其中的這個平臺 它很難確認 其實它衹是它的一個組份借給我這叫屬境……)
——一次純粹的思想探索之旅王東嶽
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