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

2019年07月28日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穀白丹。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穀黅秬化淳則鹹守,氣專則辛化而俱知。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消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黃帝內經之靈樞之五常政大論

2019-07-28